今后,每一位公民、每一個機構(gòu)都將有各自統(tǒng)一的社會信用代碼,它將集納公民個人的金融、工商登記、稅收繳納、社保繳費、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。公民只要查一個碼,就能獲知自己各類信用記錄信息。(《南方都市報》6月28日) 這是我國首部國家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項規(guī)劃提出的目標。讓每個公民都擁有一個信用代碼,信用從以往看不見摸不著的純道德概念,進入到清晰可見并納入到個體與社會發(fā)展的制度管理概念。我們以往總說信用無價,如今信用的價值變得可以量化,也將成為個人將信用轉(zhuǎn)化為有形與無形財富的基礎,從而在生活工作的大小社會活動中發(fā)揮更為重要的作用。 面對社會信用號碼的即將到來,我們準備好了嗎? 對于公民而言,社會信用號碼與自身日常生活中的信用踐行程度息息相關(guān)。換言之,你可能會為自己以往對信用的輕視而付出代價,也可能獲得多年來堅守信用的長遠回報。信用與個人的緊密紐帶由此而建立,人們將更加珍惜自身信用,社會整體信用履行度也將隨之提升。因為信用交易成本過于高昂而帶來的經(jīng)濟文化損失大大降低,民眾最終發(fā)現(xiàn),保護好自己的信用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事情。對于他人失信的擔憂,也將隨著信用建設的推進而得以逐步解決。信用記錄的全民普及將帶來社會運行的通暢。 而在信用建設上,“政府說話算不算數(shù)”也將納入考核,包括建立公務員誠信檔案。政府信用作為社會信用體系最為關(guān)鍵的一環(huán),也是一塊難啃的骨頭。因為這將面臨“政府考核政府”的難題,因此對于政府及公務員信用的考核,必須引入更多的社會監(jiān)督。而對于政府和公民的社會信用記錄,應當實行“寬嚴相濟”、政府與民眾有別的差異化模式,總的來說,就是對政府應當是更為嚴格,而對公民違背信用的行為,應當區(qū)分故意與無意,對于后者采取適度寬容的原則。用通俗的話講,對于政府及公務員失信行為,應當劃定更多的禁區(qū),對于某些嚴重失信行為必須零容忍。而對于公民,除非失信情節(jié)較為嚴重的應從重處理外,一般情況當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。 此前,已經(jīng)有不少地方試點將交通違法行為納入公民信用記錄,這些經(jīng)驗不應被浪費,而是要盡快梳理總結(jié),作為我國未來國家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項規(guī)劃的參考內(nèi)容。而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進程中,應更加廣泛聽取民意,汲取來自各方的意見。讓社會各界的合理建議成為信用體系建設的一部分,而當公眾積極參與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,也就做好了相應準備。等到社會信用號碼及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到來的那一天,大家也就能從容迎接,確保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落地。 (責任編輯:北京中企普信國際信用評價有限公司) |